首页>>气化渣烘干机

水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探究

气化渣烘干机 2021-11-07 21:00:01 14103

摘要:水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活动的实现,要以有效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为前提,严格贯彻技术规范和方法标准为根本,准确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为关键,全面做好监测和质量记录为保证,规范开展质量监督活动为手段,不断提升水质环境监测工作规范化的水平和为环境管理技术支撑的能力。

关键词:水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要点;实践

0引言

水质环境监测是按照规定的技术标准、规范和方法,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监视、检测和分析环境污染因子及其可能对水环境产生影响的环境变化,评价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和污染源排放状况,编制环境监测报告的活动。为了使水质环境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地反映水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现状,预测污染的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污染治理等提供科学依据,要求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因此要把质量保证(QA)和质量控制(QC)贯穿到环境监测工作的全过程。其中,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为了表明整个环境监测过程满足质量要求,而在质量体系和在监测全过程中开展并根据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和有系统的质量管理活动,是对具备保证监测质量的能力所作的一种担保和提供的信任证据;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取得满足质量要求的监测结果,将分析测试结果的误差控制在允许限度内所采取的控制技术或措施,目的在于监视过程并排除导致不合格、不满意的原因,取得准确可靠的数据和结果。为实现水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活动,要有效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严格贯彻技术规范和方法标准,准确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全面做好监测和质量记录,规范开展质量监督活动。

1有效建立和运行质量体系为前提

质量管理体系即通过把实验室的组织结构、职责、过程、程序和资源等要素协调优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有机整体,并具有自我监督和持续改进的功能,以实现质量方针和目标,实现监测结果的科学准确,达到监测结果可比的目的。水质环境监测实验室应建立覆盖布点、样品采集、现场测试、样品制备、分析测试、数据传输、评价和综合分析报告编制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要强化监测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应形成文件,即将涉及监测、管理全过程中使用的书面标准和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结果的记录,按满足文件编制要求的原则,建立良好的文件系统,描述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以此作为监测、质量活动的准绳,实施监测、质量管理活动,规范、指导、证实监测和质量管理活动,便于追溯和总结分析,制定应对风险及机遇的措施或纠正措施,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主要由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技术和质量记录表格等文件构成。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对管理者而言能将制定的质量方针、目标、承诺传达给监测人员,为实验室的秩序和稳定奠定基础,并提供明确和有效的运作框架;对监测人员而言帮助其理解在实验室中的作用,从而加深其对工作的目的和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权限和应该遵守的工作程序,熟悉与本岗位工作有关的准则、体系文件、标准、技术规范中的相关条款和要求;对于外部而言,通过质量管理文件,向相关方证实实验室的能力,保证监测工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为客户提供信心和质量保证。

2严格贯彻技术规范和方法标准为根本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方法标准是实施监测活动和质量控制的技术依据,完善的监测方法体系是提高监测质量的重要保障,为规范监测行为,保障数据质量提供了有效支撑。按照现行有效的监测方法实施监测,保证每位监测人员在各个监测环节中的行为都满足相关技术规定的要求。水质环境监测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标准,使用能满足监测工作需求和质量要求的方法和程序实施环境监测活动。应具备完整的现行有效的受控方法标准文本,包括样品采集和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及相关技术规范,如所依据的相关监测方法标准和技术规范不够详尽,可能影响监测结果时,应制定包含附加细则或补充文件的方法作业指导书,使用国际标准、区域标准或国外标准时,应制定包含监测方法中所有关键技术内容的中文作业指导书,并跟踪方法版本的有效性。在初次使用标准方法前,应进行方法的适用性检验,以验证能够正确使用所选用的标准方法,应对方法涉及的人员培训和技术能力、设施和环境条件、采样及分析仪器设备、试剂材料、标准物质、原始记录和监测报告格式、方法主要性能指标包括空白值测定、分析方法检出限的估算、校准曲线的绘制及检验、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及干扰因素等进行试验,以了解和掌握分析方法的原理和条件,确认是否满足方法要求。应根据方法的适用范围进行方法验证,包括样品的采集、保存、运输、流转、前处理、监测分析、数据处理等全过程,应开展实际样品的监测以确认方法证实的有效性。

3准确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是关键

3.1合理布点保证样品的时空代表性

取得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是环境监测过程中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之一。但这一环节往往是监测过程中的薄弱之处,因为大多数人只重视实验室内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而忽视了该环节的重要性,导致难以获得反映客观真实的数据。要求水质环境监测点位的设置在总体和宏观上必须要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状况的同时还必须能反映所在区域环境污染物特征,才能取得足够代表性的环境信息。要按技术规范和方法标准要求布设监测点,取得更佳点位数和更佳点位。

3.2加强现场采样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

采样过程质量保证最根本的是保证采集到的样品真实性和有效性,以及空间与时间上的合理性和代表性。要做好采样过程质量控制工作,必须认真分析影响采样过程的主要环节和容易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采样过程质量。包括提升现场采样人员技能水平、质量意识和责任心;细化现场采样计划,制定规范操作程序;选择材质合适的采样工具和容器,加强现场采样仪器与设备管理;确定现场采样及质量监督责任人并规范进行采样和监督;按照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技术规定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完善采样记录内容,规范填写现场记录。水环境实验室在采样过程中,对于单独采样或现场添加保存剂的项目应在采样记录中描述。采样量应满足监测项目分析要求。对可采集平行样的监测项目,每批次应采集现场平行样;每批水样应加采全程序空白样品,与样品一起送实验室分析。现场监测人员应当记录与监测结果直接相关的气象条件、环境条件、企业运行工况信息等。

3.3注重样品运输和保存中的质量控制

不同项目样品需要选择不同的保存条件,样品久放会受生物因素、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影响,某些组分的浓度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最终监测结果的失真。水质样品采集后应根据不同项目及时添加固定剂,对需要冷藏或避光保存的样品从采集、保存到运输应及时冷藏或贮存于暗处,确保样品在分析前不发生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并保证保存、运输过程不损失、不污染、样品标识,按不同的项目的技术要求在时限内带回实验室。样品回到实验室后应分区存放,并有明显标志,以免混淆,样品保存条件应符合相关标准或技术规范要求。

3.4严格落实实验室质量控制措施

实验室质量控制是监测质量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在给定的置信水平内,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实验室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是实验室内部对分析质量进行控制的过程,它表现为监测分析人员对分析质量进行自我控制或执行规定的质量控制程序的过程。按照一定的质量控制程序进行分析工作,便于及时发现偶然发生的异常现象,针对问题查找原因,并作出相应的校正和改进。实验室内质量控制主要方法有:采用校准曲线核查、空白实验、平行样分析、标准样品或质控样品分析、加标回收率分析、密码样品分析、质量控制图、留样复测、仪器比对实验、人员比对实验以及方法比对实验等。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是指由外部有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熟练掌握分析方法和质量控制程序的实验室或专业机构,通过发放考核样品等方式,对各实验室报出合格分析结果的综合能力、数据的可比性做出评价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找出实验室内部不易发现的误差,特别是系统误差,及时予以校正。实验室间质量控制主要方法有:质控考核、实验室间的比对、能力验证、测量审核等方式。水环境监测实验室理化项目的实验分析应进行样品前处理监控、校准曲线、空白试验(全程序空白测试、实验室空白测试等)、精密度控制(平行样测试等)、准确度控制(标准样品测试、质控样品分析、加标回收实验等)等有针对性的质控措施。针对不同的目标化合物,必须采取适当的样品前处理操作,将样品制备成适合测定的试液或试样,必要时应进行基体加标回收试验,确认加标回收率达到相应的要求,前处理过程中必须防止玷污和损失。用校准曲线来定量目标化合物,样品的测定值不应超出曲线测定范围,否则应适当稀释后测定,用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出校准曲线的截距、斜率和相关系数,应符合标准方法中规定的要求,一般情况相关系数不低于0.999。每批次样品应分析实验室空白和全程序空白(特殊项目除外),空白中检出目标化合物浓度的允许范围应参照相关方法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采取平行样测定进行精密度控制时,每批次监测应分析不少于10%的平行样,样品数量少于10个时,至少分析1份样品的平行样,平行样允许偏差参照相关监测方法标准和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执行。进行准确度控制时可采用标准样品(质控样品)分析,采用明码或密码样品的形式加入,并尽量选用与待测样品类别、浓度水平相近的标准样品(质控样品),标准样品(质控样品)的测试结果允许范围应符合监测质量控制指标和方法规定的要求,如无合适的标准样品(质控样品)或需要进一步判断测定中有无干扰因素时,可以用加标回收实验的方式进行准确度控制,各监测项目加标回收率允许范围应符合监测质量控制指标和方法规定的要求。微生物项目监测时应定期对无菌室及超净台(或生物安全柜)进行空气细菌总数的质量监控,培养基质量控制(空白试验、阳性对照、阴性对照)、样品接种操作、培养箱温度监控等均应符合相关监测方法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

4全面做好监测和质量记录为保证

记录是保存证据和作为追溯的一种手段,实验室的监测记录是对监测全过程的现象、条件、数据和事件的记载,是监测数据和信息的累积,是监测是否达到规定的质量或过程参数所表明的信息,贯穿于样品测试和质量形成的全过程。记录反映了监测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使监测质量得到有效的监控,所有的监测工作都应该是“做有痕、追有踪、查有据”。评价一个实验室所出具的监测数据是否准确、可信,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凭借所保留的各项原始监测记录数据,来进行评价和溯源。水质环境监测实验室应对监测过程的技术活动和质量活动及时记录,保证记录信息的完整性、充分性和可追溯性,为监测过程提供客观证据。监测记录不能只是为填写而作记录,应服从监测工作的需要,注重实用性,体现客观、规范、准确、及时、全面的原则,应包含足够充分的信息,能够再现监测全过程,并符合相关监测方法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只有真实准确地记载监测信息,才能为实验室开展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正确有效地控制和评价监测质量提供客观证据,为采取应对风险和机遇以及纠正措施提供依据,为评价和验证质量改进活动提供信息。一份失真、失实,甚至模糊不清的监测记录,都将失去其使用价值,其后果的严重性将直接导致质量失控和决策失误。

5规范开展质量监督活动为手段

质量监督指对质量体系运行和环境监测过程及其监测质量涉及的人员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活动。实施质量监督是保证工作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有效手段。质量监督具有双重职责,一是证明体系运行和监测活动有效,二是发现问题(不符合、缺陷或潜在的不符合),并督促纠正。水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监督活动贯穿于体系运行和监测活动之中,以多种方式给予体现,监督对象包括采样人员、操作设备人员、分析人员、关键岗位人员等,可分别从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监测活动实施的规范性两方面开展。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监督内容包括人员的培训和能力确认的情况,实验室环境监控情况、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及维护情况、监测方法及选用情况、标准物质及领用情况,应重点对新进人员、新持证项目人员、新监测方法、新仪器设备、重要监测任务、复杂监测项目、易出问题环节等进行监督,在监督中发现问题时,应进行纠正,必要时应采取纠正措施,并跟踪验证。监测活动实施的规范性监督内容应包含从样品采集到结果报告的全过程,应监督所从事的样品采集、运输、交接、管理及监测等活动,所采取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情况,以及原始记录的填写、数据处理、结果报告等情况,监督重点依具体情况而定,但是监督环节的重点应明确,可以设计质量监督表格。

6小结

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是水质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线,水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有效实施,对提升环境监测工作规范化水平,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至关重要,同时也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2]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编写组.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3]RB/T214-2017《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S].

[4]国市监检测〔2018〕245号: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评审补充要求

作者:邹本东 陈圆圆 杨懂艳 刘卫红 孙彤卉 单位: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相关推荐